MpHub自媒体仓库打包下载 关于我们

中国制造如何重返美国市场?| 出海峰会


点击上图▲立即报名

6月19日至6月20日,“生而全球·共融共建”第二届出海全球峰会在新加坡举行。与会的1300名企业家与20多位来自学界、企业界、海外的嘉宾一起,探讨中国企业出海的新方向和新路径。


林雪萍老师在论坛上进行了《世界供应链大分流与中企全球化新机遇》专题演讲,本文整理了林雪萍老师演讲的精华部分,分享给大家。


 演讲 / 林雪萍 
 整理 / 巴九灵(微信公众号:吴晓波频道)

自2018年起,中国对美国进口国份额从约21%降至13%,8年降了8个百分点,其中4个百分点被墨西哥和越南占据。也就是说,世界两大经济体碰撞时,其邻国成为最大受益者。

不过,在这背后又有新的现象出现。比如越南向美国出口时,中国产品的增加值急剧上升,这表明中国在全球的价值正以另一种方式重新聚集。

所以,当前全球贸易问题可以大致概括为:最大制造国中国和最大消费国美国,将以何种方式再次相遇?



中国企业出海现状与挑战

1. 企业心态遇冷

当前世界关税谈判充满不确定性,如同迷雾一般。

不同国家的谈判情况不明,比如日本与美国进行了近三轮谈判,在钢铁和汽车领域仍未达成共识。尽管新日铁收购美国钢铁公司已做出巨大妥协,期望以投资换取关税减免,但仍未成功。

在这种关税迷雾下,部分中国企业家产生了一种“自我冷冻”的心态,总想再等等看。然而,未来可能不会再有过去那种自由全球化的好消息,情况或许会越来越糟。企业需要具备对冲坏消息的能力。

2. 传统转口贸易方式陷入困境

5月16日,越南成立了由副总理领衔的特别工作小组,针对中国企业熟悉的转口贸易进行监管。

这意味着,以前在港口换一个标签,做些简单加工的方式已经不可持续。而且从技术手段来讲,现在的数字化技术,已经可以非常好地去验证到底是不是原产地国。

许多产品要求附上很多的标签信息,如当地用电量等,其实都是用各种方式,防止中国用一个简单的转口贸易再次走向美国。

在这样的情况下,中国工厂选择以另一种方式重新进入美国市场。

以橱柜为例,2018年出口美国的橱柜,基本上都是以中国制造为主。到2023年,中国橱柜出口量几乎为零。当这些原本中国制造的橱柜,在美国市场再次出现时,产地已变为越南和马来西亚。

3. 中企在海外重新集结

当我们探讨供应链大变局时,尽管各方角色众多、投资多样,但只有中国工厂,才是舞台上的唯一焦点。我们说的“出海”,强调的也是中国产能、工厂和供应链的出海,其他多是围绕它们提供配套服务。

在这个过程中,中国的移动工厂现象十分典型,甚至可以说是“流浪工厂”,因为它们需要把自己的产能放在不同的位置。

2019年,中国运往越南的吸尘器,连螺丝钉都要从国内运输。但很快,为德昌电机、美的吸尘器代工的企业前往越南,电机、电路板、注塑机及塑料粒子的生产企业,也陆续跟进。

如今,胡志明市旁边的同奈省已成为中国家电产业聚集地,4年间就重建了一个新的产业集群。这就是供应链在全球重新集结的速度。

所谓供应链重塑,实则是一次洗牌。如果你现在能在这里,将来才有可能在这里。当这些企业都在这扎根时,即使你的企业在国内多么强,再进入也会费些周折。


海外各国不同市场分析

1. 欧美市场

美国对中国不同行业的依赖程度差异明显,比如对中国儿童车供应链的依赖极难替代,婴儿床、摇篮的依赖程度降低也很缓慢。

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玩具行业。以Labubu这类玩具为例,美国基本无法生产,它所依赖的供应链十分精细。

由此可见,供应链具有粘性,它的流动速度是不一样的。即便在同一行业内,不同品类的情况也存在差异。

此时我们需重新思考,在应对美国关税和供应链变化时,应将产品细分到品类SKU层级,从这个颗粒度来理解产品,增强其韧性以应对供应链的变动。

2. 东盟市场

印尼是中国在东盟的第二大投资目的地,吸引了无数中国投资者。

单从酒店行业来看,去年德珑酒店在那开业时,人满为患,今年5月份艺龙酒店也在当地开业。这表明印尼对中国投资者充满新的吸引力。

3. 非洲市场

印度市场很难归类,一方面,它的市场规模大,比如去年汽车销量近五百万辆,是除美国和中国外,全球第三有机会汽车销量过千万的国家。

另一方面,印度有非常大的潜能,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制造基地。

以摩托车为例,印度摩托车产业的实力远超中国。印度拥有庞大的本土市场,且在全球的布局也很完善。而中国摩托车产业因“限摩令”失去了本土大市场,发展较为艰难。

不过,如今印度市场也在发生诸多变化。近2个月,许多中资企业在印度市场处于“且战且退”的状态,一些企业考虑将股份转让给合资公司。这可能与中印外交关系不稳定有关。


中国企业出海应对策略

1. 建立认知管理体系,击破认知盲区

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,是认知误差。

比如计划出海的企业不太重视沟通能力,但在已出海企业的需求里,沟通能力排到了第二位。这反映出出海前后的认知反转。

再比如,同伴之间经验难以共享也是个问题,我们常常会觉得某件事大家都应该知道,却没意识到别人可能并不清楚,这会影响彼此间的协作。

在这样的情况下,我们很容易陷入认知盲区,就像在高速奔跑时没注意到脚下是万丈悬崖,非常危险。

中国企业此次大规模出海较为仓促,存在对风俗文化、法务、税务和官务等方面理解不足的问题,需要加强对这些方面的了解。

以三星为例,今年3月印度对其罚款6亿美元,问题核心在于零部件报税时关税编号的选取。该部件4年前不具备接收信号功能,4年后成为基站基建的一部分,关税编号需相应改变。这意味着风险会在不知不觉中演变,企业面临的风险并非一劳永逸。

在我看来,认知上的这些问题,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训练不足。

我们应该去建立认知管理的能力,去击破认知盲区。首先要培养认知领导力;其次应大幅增加咨询费用,咨询费后面可能得加3个0,才能够真正建立合格的认知防御。

2. 加强对各国市场的深度了解,重视合规

我建议出海的企业,一定要深刻地去理解东南亚各国在二战之后的建国历史。

这样你才会理解他们的国民心性,和对中国的看法,从而明白为什么同样是华人特别多的地方,印尼华人不能像马来西亚一样,建立起强大的社会的影响力,以及为什么越南和泰国这2个国家,对中国品牌的接受度不一样。

如果能够很好地理解墨西哥的政党性质,江西赣锋锂业就不会在2021年去买墨西哥的锂矿。它在2021年买的墨西哥锂矿,2022年就被充公了。

再比如,墨西哥是高原国家,平均海拔2000多米,地下就是岩石。但很多企业在打地基时才发现这点,就是因为事先没有了解当地地形。

还有手机代工企业天珑,它在收购了法国的Wiko之后,准备把生产转移到越南,工厂都已经建立起来了,才发现越南生产手机需要生产许可证。

可见大企业跟小企业其实一样,会犯低级错误,没有风范风险意识。

因此,企业出海前需审视自身合规部门的情况。如果没有合规部门,就不建议出海;如果合规部门隶属于法律部门,说明企业仍处于出海的初级阶段。

在当前的中国企业出海浪潮中,合规部门应提升到战略层面,因为合规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。

3. 优化地理空间布局,进行多工厂配置

从当前的关税情况来看,未来会形成关税瀑布效应。

例如,英国的关税为10%,属于低关税;中国的关税相对较高;东南亚地区的关税则处于两者之间,存在一定的浮动。

基于这种关税瀑布效应,企业需重新规划产能布局。对企业来说,在海外有工厂是一个标准的配置。好的公司其实不只是一个工厂,而是多个工厂。

而在考虑地理空间布局时,不是单独地看一个国家,而是要看一个区域的经济体。以东盟为例,企业在布局时,不应只比较越南、泰国等个别国家,而应考虑区域内的整体组合。

以东鹏饮料举例,刚开始他们也打算去印尼,但最后选了越南,因为东鹏饮料主打功能性饮料,而越南消费者对此有更大偏好。但他们的下一步计划,是在印尼设厂,因为在印尼设厂能为越南市场提供支持。

我们要构建的是一个经济空间,而不是简单的地理空间。

4. 突破股权结构与成本体系

中国企业出海应在股权上有所突破,避免过度聚集导致踩踏风险,如果把当地的很多企业都挤出去的话,才是真正的风险。

例如日本在马来西亚的汽车的布局,基本上都在做支持,做零部件;吉利在宝腾的投资,也是只占49%股份。

未来,企业应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股权层面保障自身安全。

在成本体系方面,企业要重新审视成本体系,不能只比较人力成本。以美的为例,其人力成本如今已不到7%,单纯比较人力成本已不具实际意义。

企业需重新建立综合运营成本体系,包括市场消费能力、物流运输、退货处理等。

比如在欧洲建海外仓,很多人认为匈牙利、捷克等地人力成本低于德国,是不错的选择。但实际上,东欧市场消费能力有限,大部分市场仍在德国。而且德国的公路、铁路和内陆河水陆联运十分发达,在德国设立海外仓才能实现货物的高效运输。

5. 提升用户洞察力,结合本地视角观察用户需求

如何将供应链能力与用户端进行结合?这就一定要具备用户洞察力,并结合我们的供应链能力。

比如美发工具,原本这类市场由飞利浦、Panasonic、Dyson等品牌主导,已经非常成熟。但如果有用户洞察力,你就会发现,美国人卷头发的方式有很多种,而且他们用电吹风不只是为了吹干头发,很多有色人种会用它把卷发拉直,而且美国有9种不同的卷发类型。

上海泰陌在有了这样的洞察后,做出了能快速把卷发拉成直发的工具。同时,它借助中国强大的供应链,比如在加热器方面,选择能快速加热且不伤头发,采用有电镀层的材料,使用电池而不是长电线,等等。

它重新组合中国的供应链后,成功打开了美国市场。

所以我们需要具备用户洞察力,但这在国内很难做到。仅靠出差也不行,只有在本地,才能真正了解当地人是如何使用产品的。

6. 重构组织能力,培养属地化干部

总部有时会成为企业出海的最大阻碍。

比如广东一家酱油公司,在美国选址时,总部不允许用第三方咨询公司,要求自己解决问题。结果与美国地方政府沟通不畅,诉求无法被理解。还有一家产值约2000亿的公司,制定国际化战略时,也不允许使用外脑。

中国企业出海最大的难题,是对海外市场不了解,董事会应允许用外脑来理解外部事件。

实际上,企业在海外打先锋时,起关键作用的并非公司基因。很多人认为,自己国内实力强、企业文化出色,海外市场也能照搬模式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

即使像海尔这样的公司,我觉得它在越南的成功,跟海尔没有关系,只跟这里的管理者有关系。海尔的很多指令、做法,直接拿到越南去,可能并不管用。

所以,出海并非复制国内组织,而是重构组织能力,以适应海外市场。海外的外派管理者,我称他们为“大水手”,当下这类人才十分匮乏。

除此之外,中国出海企业也需要更有耐心地培养属地化干部,这并非大公司的专利,小公司也可以做到。

比如,许多东南亚国家如印尼、泰国的学生,在中国大学学习中文和商科,他们是未来干部的优质后备力量。企业可以到不同学校挖掘这些人才。

还有浙江大学在泰国开设的MBA课程,华商出海联盟发起“千家万企”企业出海人才培养计划,都为众多出海企业家提供了坚定的的支撑。

如今,加大人才投入正当其时,只有训练好员工的意识和方法,才能避免企业在未来海外发展中踩坑。

在我看来,中国企业在海外遇到的问题,八九成是由管理者的短板造成的,并非客观存在的难题。所以,我们必须重视人才培养。

谈了这么多出海的内容,我们要有一个概念:企业各部门都应积极参与出海。现在很多企业的HR、财务等负责指标的部门都只在国内,这会导致指标体系出现很大偏差。

而且,出海越多的人胆子越大,留在国内的人胆子越小。只要克服海外的陌生感,我们就有机会打造全球化企业。

大出海的本质,是中国企业将迎来全球化高峰。



针对不同规模、不同阶段、不同模式的中国出海企业,我们将基于四大维度开展出海人才培养:

◎ 维度一:面向出海企业家、出海总裁、海外总经理及核心储备人才的系统性培训

推出《企业出海领航者班》,以培养最具全球视野、实战能力、跨国经营竞争力的企业出海领航者,争取用四个月完成定战略、搭组织、稳落地、出利润,实现全球化认知升维。

点击下图立即报名

◎ 维度二:面向出海企业老板、高管、创业者的出海第一课

推出《企业出海五大必修战略班》,从出海国别选择、出海合规、出海营销,到出海供应链、出海组织管理,系统讲述企业出海会遇到的关键问题及应对策略,助力企业科学出海,少走弯路。

点击下图立即报名

◎ 维度三:面向出海专项管理人才的落地化实战培训

推出《企业出海主题训战班》,可选主题包括出海合规、出海供应链、出海营销、出海组织管理、出海销售等,采用授课+训战的模式,聚焦锻造专业人才。未来我们还将拓展更多主题维度,并下设国别课程。

点击下图立即报名

◎ 维度四:解决方案式出海考察

推出《站在世界看中国》,围绕成熟市场经验与新兴市场机遇,组织多条海外考察线路,带领数千企业家深度洞察全球出海形势、产业政策与本地资源,助力企业精准选址、链接资源,实现稳健出海与落地发展。

点击下图立即报名


合作支持

举办国家:新加坡
协办单位:建发股份
科技合作伙伴:蚂蚁数科
先进团队合作伙伴:飞书
品牌支持伙伴:慕思寝具、QWOS侨外出国
指定用酒合作伙伴:君台厚酱酒
合作伙伴:Grab、新航Singapore Airlines、第一财经、南方日报、36氪出海、himalaya、白鲸出海、节点财经、特易资讯、秦朔朋友圈、财经马红漫、正见品牌战略、新加坡眼、雨果跨境、新材料在线、初海视野、新加坡经济管理学院、WeMeet、法律先生、浙江工业大学校友企业家联谊会、胡椒出海、U&I GROUP 汇智集团、印尼巴塘国家经济特区万信达产业园、荟源文化集团、西麦克展览公司、灯塔瓴科、Veteran Group Pte Ltd、SAFECO家族办公室、美讯、RiverMerge Capital、本质亿欧、奥诚智拓、出海乐、联讯动力、左明右理




本资源收集于网络,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请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原文链接

MpHub下载Word/Doc 下载PDF 下载Markdown